Sophie錄下這個影片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讓孩子們能夠了解,為什麼大量閱讀和聽音檔非常重要,要能夠說出裝在腦袋裡的東西,除了言之有物,符合邏輯,還得要讓別人「聽的懂」,我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。
影片的重點其一還有提到,如果只是一味的輸入,沒有練習輸出,練習把這些學過的東西講出來、做出來,則是無效學習。因為這些知識點或是要分享的內容,都必須靠自己的大腦思考組織過後,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傳達。
影片的重點其二,有提及如果一個知識點連續在2週內每天重複3次以上,學到的內容就會進入長期記憶。換句話說,如果2週之內,每天重覆聽或閱讀3次以上,就會至少重複42次以上;對比1天就聽或閱讀某個知識內容42次以上,大腦卻只有短期記憶。以上說的,如果只是限於中文的知識內容,那麼不是我們母語的英文或是其他主科和技能類的學科要如何學呢?
這就讓我聯想到,我們要求孩子聽音檔,口說朗讀、練習QA問答也是建立在這個理論之上,大腦更要裝入這些英文語音資料庫,才能說得出口,尤其是英文當中有很多連音,孩子得先聽懂,再大量說出來,訓練口腔肌肉記憶。如果在他們的認知當中,完全沒有察覺因為連音而產生的「變音」,在聽力測試中,他們絕對聽不出來有連音的存在,作答一定會受影響,畢竟我們每天生活的環境都是中文,一定要特別營造英文環境,堅持訓練孩子英文耳朵!
學鋼琴、刷數理科的題目也是同樣的道理,除了吸收課本內容的知識,更是要靠練手指肌肉的靈活度、或是訓練手寫速度和破題能力的!
影片取自johnnychaoying
文章: Sophie Jane